公开时效: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 发布机构:校办公室 文件编号:
2013年,学校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的领导和关心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围绕“一个争创、六项工程”工作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大力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和育人环境建设,圆满完成了“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两加强、两飞跃的目标任务,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实力全面提升,各项工作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了既定发展目标。
一、以加强党的建设为抓手,为实现年度发展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学校党委通过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狠抓党建工作,进一步增强了组织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更加过硬、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党风廉政建设有效加强,为推动学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一)坚定信念,用实际行动诠释“中国梦”
学校根据上级党组织的部署和要求,围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精神,集中四个月时间,充分运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和专题简报、广播电台、宣传栏等媒介,精心策划组织研讨会、专题讲座、主题班会、文艺演出、征文大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等多种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的热潮。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全校师生员工深刻领悟了“中国梦”的思想内涵,进而激励全体师生员工昂扬向上,树立崇高的目标理想,将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期盼转化为工作和学习的强大动力。
(二)抓铁有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教育实践活动,按照省委统一部署,依照“坚持‘三个结合’,突出‘三个带头’,务求‘三个实效’”的总体思路,认真组织、深入推进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严密组织,精心部署;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集中学习,专题辅导;深入调研,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门评风;交心谈心,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全面整改,建立长效机制等环节,深入查找了“四风”突出问题,找准并破解了影响和制约学校发展的各种难题,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
二、以争创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为目标,大力推进六项工程建设
2013年是学校实现争创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的攻坚之年,学校坚定创建目标,以提升办学理念、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人才队伍、优化育人环境、保障新区建设六项工程为重点,成立专项工作机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狠抓落实、扎实推进,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育院校。
(一)办学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
学校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学校领导体制、行业特征、服务面向、区域布局上得天独厚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凝练了“源于文化、兴于产业”的办学理念。
(二)二级学院设置和专业布局更趋科学
为适应学校科学发展需要,贯彻落实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整改意见,学校取消了系级建制,科学合理地调整设置了8个特色鲜明的二级教学学院,并对已有专业结构布局进行调整,构建起以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和电视节目制作两个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集群,进一步彰显了办学特色,激活和充分利用了教育教学资源,为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创造了更好条件。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校级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推进情况良好,两个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建设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专家学者、用人单位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情况共同参与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保障了专业、课程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切实推进“3336”人才引进工程,按程序和要求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聘请国内知名、高水平文化行业专家、学者任我校客座教授。通过岗前培训、业务进修、“传帮带”、讲课比赛等方式,加快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步伐,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学生辅导员队伍专门化建设成效初显。
(五)育人环境更趋美好
在“5.4”、“5.12”、“10.1”、“12.9”等传统节日、纪念日重要时间节点,举办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创意节、“开放的五月”设计联展、“动漫之韵”作品展、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会等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签订2013年安全工作责任书、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活动、组织应急疏散演练等措施,营造了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六)办学条件大幅度改善
1.资金保障能力快速增强。充分利用体制机制优势,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配套资金,主动吸纳行业、企业和社会投资,多渠道、多元化筹措办学资金,为改善办学条件,顺利推进新校区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工程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
2.现代化教学设备日益完善。加强校园网络、闭路电视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建设,新增多媒体教室座位数2956个、语音实验室座位数260个、教学用计算机总数1221台,增加了校园网带宽和网络信息点数,有效满足了教育教学需求。
3.图情资源更加丰富。图书馆新上架4600余种共13782册纸质图书,订购期刊358种、报纸46种、电子资源11120G,上传二级学院内刊资源约1G,较好地满足了全校师生教学科研的文献资源需求。
4.校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加快推进新校区建设和老校区环境美化工程,全年新增绿化面积1800平方米;新行政楼、新校门、第三教学楼及千鱼门景观工程已竣工验收并相继投入使用,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校新校区的正式启用,实现了沙盘变现实的新区建设目标,圆了全校师生员工的新区梦。
三、全面整合资源,大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一)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快速增强
整合社会力量,聚集各方能量,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学历函授教育、岗位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通过举办各类干部培训班36期、举办高中级广电行业广播电视机线员培训5期、举办职业技能鉴定培训11次、为锦江监狱服刑人员开展15门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培训等,进一步拓展培训渠道,提升培训质量,增强了培训工作的开放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
结合自身优势,以“智力投资,文化帮扶”为宗旨,从产业发展、技术支持、项目引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为“挂包帮”活动帮扶地、对口扶贫地、“联村帮户”地改善文化建设、产业发展的条件,使其跻身区域村镇发展前列。圆满完成了省文明办组织的“文明城市创建测评”活动和省委宣传部、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组织的“创建绿色频道频率考评”活动任务,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好评。
四、以教学科研实力提升为抓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科研实力快速提升
学校坚持科研工作服务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服务于为区域文化发展提升的目标,通过组织召开科研工作大会、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加大科研经费投入,营造了良好的科研工作氛围。全年新立项的省部级课题达16项,审定批准校级科研课题及教改项目30余项。据省社科联发布的科研综合排名显示,我校在全省104所高校中位列第32位。。落户于我校的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顺利接受省级评估,中心建设成果得到了评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在全省40个基地的评估中,综合成绩名列前茅。
(二)教学成果更加丰硕
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活动和竞赛,25名教师、200余名学生共有100余项成果获奖,获奖层次和获奖类别均有可喜提升,充分展示了人才培育质量较快提升的能力,有效激发和增强了师生投身教学和实践的热情。
(三)招生就业形势两旺
1.招生数量和质量快速提升。2013年,学校普通高职第一志愿填报人数大幅增加,普通高职文理科录取线列全省70多所有同类招生任务的第17.18位。
2.就业质量、就业率稳步提高。学校坚持将就业作为检验办学质量和管理绩效的重要标尺,2013届普通高职毕业生共计1805人,就业率达94.2%,比我省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86.23%高出约8%,学生就业后的月收入和满意度较上一年有所上升,学生自主创业能力较上一年明显增强。
五、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拓展发展空间
全年来校交流考察的各类人士达到138批次,接待单位119个。学校与CCTV发现之旅频道和汶川县人民政府签订的产学合作(战略合作)协议,拓展并提升了合作领域。学校参与的深圳文博会、海峡两岸文创联盟论坛、非遗节、两博会和华商大会等大型文化活动,以及著名作家马识途先生、著名佛学大师星云大师、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欣然为学校题字或受聘为顾问,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
2013年,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学校先后被省委办公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高校图工委、省高校后勤协会等单位、协会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培育院校、“四川省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2012年度目标考评先进单位”、“2012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先进单位”、四川省“先进图书馆”、“2012—2013年度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先进集体”;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被列入“2013年度四川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成为进入该计划10所高校中唯一的高职院校。
2013年,学校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鼓舞人心、催人奋进。面向未来,我们任重道远。 2014年,学校将在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培育项目建设为引领,重点抓好“六项改革”、“八项提升”的发展任务,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奋力推动学校办学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